中元节怀念天堂亲人的寄语_七月十五中元节
hello大家好,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中元节怀念天堂亲人的寄语(七月十五中元节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捏面人儿祭拜祖先的活动神圣而庄严,但那是大人们注重的事情,对孩子们来说,他们的心思不在这儿吃过了七月十五中午的油炸糕,中元节尚未结束,下午捏面人,拥有几个点红着绿、白白胖胖的大面人儿才是孩子们的最爱,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元节怀念天堂亲人的寄语?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中元节怀念天堂亲人的寄语
捏面人儿
祭拜祖先的活动神圣而庄严,但那是大人们注重的事情,对孩子们来说,他们的心思不在这儿。吃过了七月十五中午的油炸糕,中元节尚未结束,下午捏面人,拥有几个点红着绿、白白胖胖的大面人儿才是孩子们的最爱。
面人又叫花馍,在黄河流域流行最广。面人要用上好的小麦粉为原料,和面发酵,发酵好的面团由巧妇们捏制出各种造型的面人来,再配以豆类、花椒或杏核儿等小配饰,上笼蒸熟,点色、晾干即可。
我们塞外高寒地区不利小麦生长,农作物以玉米、土豆、谷黍为主。小麦种植极少,产量极低。生产队种的那点小麦分配到户,每人每年仅有五六斤,碾粉去皮后,全家人加起来也就二三十斤。头揽面二揽面是最好的,要留给七月十五捏面人用。其余的,春节炸麻花,初二女婿上门吃饺子,所剩也就寥寥无几了。日常的饭食以玉米、土豆为主,食物呈现一水儿的金黄色。蒸一笼萱腾、洁白,散发着缕缕麦香的白馍简直就是珍馐美馔。所以捏面人儿在农村是一件非常奢侈和令人羡慕的事。
“市民户捏面人儿,
农业户打他儿。”
这是村民自我调侃的话,其实也是当时的实情。好多人家无面可捏,孩子眼馋羡慕别人,撒泼哭闹,所以挨打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今年七月十五,母亲难得答应了给我们捏一次面人儿,久久盼望的美事,终于能够如愿以偿了。
十五下午,醒发好的面团早已把黑陶面盆撑得满满当当,一股股散发着酒香麦香味的独特味道扑鼻而来,我内心的欢喜也鼓胀起来,怀里像揣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,幸福感爆棚。
住在堡子后头的银柱妈妈是村里的捏面人高手,昨天母亲已经和人家打好了招呼,现在正给东头的五姑家紧锣密鼓地做着呢。姐姐等不及,又去第二次催促了。
院子里的灶火已点起,大锅大笼屉已备好,代替笼布用的圆菜叶也已洗净压平。几只花草鸡好像理解主人心情似的,在院子里踱来踱去,显出一副迫不急待的样子。
随着吱吜的开门声,穿着蓝布裤褂,梳着剪发头,和蔼可亲的银柱妈妈已随姐姐跨进了门槛。她腰上系着来不及解下的棕色围裙,围裙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面粉,一边和母亲寒暄着,一边脱鞋坐到了炕上。母亲已把发好的面团施碱面揉匀。银柱妈妈洗手之后,揪了一小块面团在案板上搓成椭圆状,边搓边招呼着母亲把家里的花椒和各色豆子取些来,再把筷子、缝衣针、剪刀、梳子等,洗好备用。
说话间,在银柱妈妈手上,一只面鱼的雏形已呈现出来。接着,她又用剪子剪出长长的尾巴和整齐的鱼鳞,再用梳子压出鱼鳍的纹路来,最后安上两粒红豆的眼睛,一尾鲤鱼就活灵活现了。不一会,瞪着亮晶晶黑豆小眼的老鼠捏好了,长着长长嘴巴的大肥猪完成了,憨眉慈目的面羊也萌萌地蹲在那儿了。还有猫头鹰、老虎、扁嘴鸭、石榴、桃子、葡萄等。只见动物植物,天上地下,夸张生动,各具形态。好看的面人已摆满了案板的大半个地方。
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个胖娃娃面人,只见它双手交叠,双腿微微弯曲,交叠的手臂上仰着圆圆的大脑袋,搓的细细的眉毛连着鼻头,白眼眶里嵌着圆溜溜的花椒眼仁。特有趣的是粘在脑门上的一片桃子形的前马鬃,是用白面团蘸上锅底黑做成的。娃娃的手腕上,脚腕上,肚腹上嵌上了细小精致的面花,面花小似豌豆,是用针尖一个个挑上去的。
孩子们更兴奋了,蹦前跳后。我搜索着案板,瞄着那个石榴面人。因为石榴面人上有一个弯起来的梗,能用红头蝇穿过去挂在胸前,戴上它,让小姐妹们看见了,那才叫美呢。母亲手艺见长,捏了好看的莲花和蛇盘兔。高不及炕的弟弟吚吚呀呀地叫着,伸手去抓那个离的最近的面羊,被姐姐一把扯开了。
面人儿已经完工做好,银柱妈妈又被南头的来旺家请去了。母亲正小心翼翼地把放满面人儿的大笼屉端出院子,准备上锅蒸熟。蒸熟后的面人儿变得白胖莹润,此时需要趁热点上红点绿叶,上色后的面人,更加明艳动人,栩栩如生,这点彩的工作自然由母亲来完成。为了保存时间更长些,还需在火盖上小火炕干。今天,我们每个孩子可以分到两个面人,余下的要送些到亲戚家。女孩儿喜爱面人儿,高抬低架地能保持好长时间。小小子们忍不住,先揪条腿,再拆个臂,不一会,面人儿就全进肚里了。有的小孩儿竟然半夜起床把拴在窗棂上的面人给吃了,大人们付诸一笑,全不在意,任其欢喜自便。
面人儿因其好吃好玩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,也因为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受到了人们的追捧。它亦庄亦谐,寓教于乐,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了千年。
现在生活好了,面人儿的食用性却日渐减弱,昔日孩子们捧在手心里的面人儿已经不见了踪影,七月十五捏面人儿的场景也成了趣谈旧事。在时光的长廊中,它已然浓缩成了一幅幅画,一帧帧图,一份份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欢乐。(文/李俭)
慎终追远
时间的脚步不急不缓,不骄不躁,就像一条汩汩流淌、永不停歇的长河。节日就是这长河上跃动的音符,时而高昂,时而沉郁,时而肃穆,时而欢欣,时而隆重热烈,时而云淡风轻。它们把枯燥的日子串成诗,把艰辛的生活绘成画,把如歌的岁月谱成一曲曲动人的乐章。
农历七月十五就是这众多音符中的一个,它既没有春节的全民狂欢,也没有中秋节的万家团圆,与端午节相比又少了些许忧国忧民的悲壮。它就像一幅水墨画,黑白数笔,浓淡交错,却意蕴悠远。
七月十五又叫中元节,盂兰盆节。严谨地说,中元节是道教名,盂兰盆节是佛教名。目连救母的故事即源于此。目连极有道心且孝顺,其母却吝啬贪婪,死后坠入饿鬼道。目连以神力奉食于母前,食物瞬间化为火炭。目连无计可施,求助于佛陀。遵佛嘱,于农历七月十五建盂兰盆会,供养十方僧众,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亲吃饱,并超拔四方亡灵。好多地方有放河灯的习俗,也是追悼先人,禳(ráng)灾祈福之意。塞外古城山多水少,所以上坟拜墓,祭奠先祖成为七月主要的活动。
我生于乡村,乡村的民风淳厚,邻里相亲相爱,形同一家。进入七月,人们往来越发密切,尤其是女人们,喜欢串门扎堆,三个一群,五个一伙。或者高谈阔论着,或者喁喁(yú)低语着,说笑的同时手里却多出了一份活计,那就是折叠上坟祭祖用的金银。只见她们麻利地把一捆捆刷了金粉或银粉的长方形小纸块拆开,小纸块两两相对,或折叠,或扭动,或翻转,于是八吊状的银锞(kè )子,小船型的金元宝就从她们手里滚滚流出。不到半个时辰,眼前金灿灿,明晃晃的金银就堆成了小山。
金银有了,钞票也不能少。她们从箱底翻出木板雕刻的印模子来,再倒入小半碗墨水,用刷子均匀地刷在模子上,把裁剪适中的白色连泗纸覆在上边,压瓷压平,然后轻轻揭下,于是一张张白底蓝字的钞票就印好了。钞票最上边是冥界银行四个大字,下边写着伍元或拾元不等的字样,字的四周刻有云纹,简单古朴。兴起于隋唐的雕版印刷术,跨越千年之后仍旧发挥着它的作用,可见民间传承是多么的强大。儿时的我也当过这样的印钞工,手上操作着,心里却犯起了嘀咕,这些钞票祖先真的能花吗?能用它去买吃的穿的吗?
能不能用上没有答案,但是上坟时这些东西是必须准备的,同时还要购置瓜果桃李,蒸制白馍等作为供品。七月十五前后是约定俗成的上坟时间,人们携儿带女,呼兄引弟,远方的游子们也早早归来。于是村南的平坦处,村东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撒满了上坟的人群。他们焚香烧纸,稽首跪拜,把深深的哀思寄给逝去的先人。一时间香烟袅袅,追思切切,连打闹的后生小辈们也不免恭敬肃穆起来。自古圣贤,以敬为根,以孝为本。培植胸中的恭敬心、感恩心、孝亲敬祖心成为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必修课。节日以其独特的方式化育教人,中元节也同样承载着这样的使命。
手工印钞已经成为过去,印模子也不见了踪影。农贸市场上随处可见花花绿绿,几可乱真的冥钞。现在重视环境保护,提倡绿色祭祀,或许哪一天这些纸钞金银也会彻底消失了呢,随着一起消失的还有邻里间的那份不分你我,相亲相爱吧。写到此处禁不住心生感叹,时代进步,新旧更迭,此消彼长,祸兮福兮,谁又能说得清呢。(文/李俭)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