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信心-天天即时看
(资料图)
民间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,也是经济活力的重要“晴雨表”。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,要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,帮助企业恢复元气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.9%,增速比全国投资低4.2个百分点;今年1月份至4月份民间投资增长0.4%,比全国投资低4.3个百分点。尽管当前经济恢复态势良好,先后出台了诸多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,但民间投资增速仍处于低位运行,应引起充分重视。
近年来,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形成的。直观看,民间投资增长低主要是受占比较大的房地产投资拖累所致。但也应看到,1月份至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.6%,私营企业则下降22.5%,显示出民企效益下滑较快。投资是长期性、风险性决策,当面临需求不足、盈利预期下降、融资困难、转型顾虑等问题时,通常会对投资信心形成冲击。总体看,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复杂,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,部分民企较为困难,存在不能投、不愿投、不敢投现象。故而,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,将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,从扩大内需、宣传引导、拓宽空间、要素保障等角度注入确定性,用好市场办法和改革举措,让民间资本形成稳定且良好的预期。
保持政策连续性协调性,持续扩大内需,确保中长期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通常需求不足会影响民企盈利能力和投资预期,故应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,考虑“十四五”国内外形势,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,将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相比很多国家不乐观的复苏前景和政策空间制约,中国更有条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。今后一段时期仍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,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作用,保持政策连续性协调性、增强有效性针对性,避免出台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。
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加强政策指引和宣传引导,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。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,既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,又要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方针、政策,还要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让民营企业大胆闯、放心干。同时,紧紧围绕“放管服”改革,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玻璃门、弹簧门、旋转门,消除各种隐性壁垒。此外,引导民营企业发掘新的投资机遇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便利。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前提下设立“红绿灯”,完善对新经济以及新产业、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。
拿出实招和硬招,拓宽投资空间,完善守信践诺机制,保障民企长期权益。一方面,要加强项目谋划,筛选具备一定收益水平、条件相对成熟的“好项目”,常态化向民企进行推介;另一方面,要发挥好重大项目牵引、政府投资撬动以及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。鼓励民间资本及其联合体参与“两新一重”以及补短板项目建设,并积极利用投资补助、贷款贴息、以奖代补、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。在此过程中,各地应依法依规出台、落实优惠政策,拿出“真金白银”来兑现承诺,不开“空头支票”,并纳入绩效考核。
锚定关键领域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加强要素保障,加快项目落地见效。鼓励民营企业聚焦实业、做精主业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、绿色低碳发展、科技创新,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,以及社会民生等领域。要从用地、税费、资金、审批等要素保障方面加大对民企支持力度,特别是要在金融领域形成政策合力。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,并鼓励地方提供合规的增信措施,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评和尽职免责规定,加大对民企普惠金融、科技创新、制造业等支持力度。加快推出民企REITs试点,积极盘活存量资产。 (作者:吉富星 来源:经济日报)
标签: